
关于广场花篮雕塑关系的问题早已有许多学者做过研究和分析:雕塑与建筑共融合,互生长,建筑给雕塑提供依托和空间,雕塑给建筑注入灵魂、画龙点睛,二者自古以来都是相互依存,相互影响,互为补充。大型国庆花篮雕塑都是最好的例证,比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、巴塞罗那的圣家族大教堂等。
随着艺术史的发展,在当代语境中雕塑与建筑这两种艺术门类越来越分离,例如勒柯布西耶所著《走向新建筑》中不同于古典艺术美学原则的机械美学的理论观点,彼得柯林斯所著《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》中提到现代建筑受雕塑、特别是立体主义的影响,广场国庆花篮雕塑,都可称之为具有强烈雕塑感的建筑。
而在雕塑领域,广场花篮雕塑,则包含着震撼的建筑性。大型国庆花篮雕塑也指出雕塑出现了建筑般的构造方式。在中国,广场花篮雕塑,对于二者关系的思考也从未停止,如刘骥林著《雕塑。环境》,吴良镛著《广场大型国庆花篮雕塑从城市设计谈城市雕塑创作》,齐康著《意义、感觉、表现》,乔迁著《伫立的灵魂读景观中的雕塑》,陈绳正著《建筑与雕塑》,孙振华著《走向荒原》、《中国当代雕塑》,等等,但这些论述都提到雕塑和建筑融合的关系,却较少指出二者越来越分离的趋势和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