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随佛教之传布发展,佛像造形亦显现出时代性之嬗变,玆分七时期概述之:寺庙十八罗汉雕塑,当时大多供奉容易搬动、坚固而小型之金铜佛像,与印度西北犍陀罗或中印度摩菟罗地方出土之石造佛像颇相似。彩绘寺庙十八罗汉雕塑为‘古式金铜菩萨立像’,乃我国最早之佛像,其造形系藉犍陀罗雕刻样式表现出古朴粗犷之风格,代表北方游牧民族之审美观。
玻璃钢寺庙宗教十八罗汉雕塑,以‘昙曜五窟’为中心而雕造数十万座佛像,其本尊虽仍保有犍陀罗与摩菟罗之风格,然由极单纯化的线与面,构成丰满脸形、长而锐利的眼睛、端正的鼻梁与鼻翼、微笑的厚唇、巨耳、宽肩、粗颈等,显现伟岸刚毅而浑厚之大丈夫相貌及表情,充分表现拓跋游牧民族粗犷健硕之气魄。
但至末期,玻璃钢十八罗汉雕塑已异于西域、印度,衣饰变为宽袖长裾,装饰华丽,刻划均匀整齐。龙门期造像,由于石质精细,造形细腻巧致,脸部、身体均细长窈窕,殆由于社会之审美观改变,玻璃钢宗教十八罗汉雕塑乃时风之所趋。佛像服装倾向中国风格,为寺庙宗教十八罗汉雕塑所未见。
齐、彩绘宗教十八罗汉雕塑,以天龙山与响堂山之‘天响样式’为代表。